正在BIAD实习,但近来却是项目锐减,因此打算写一篇建筑与音乐的论文。我学习建筑六年了,学习音乐也六年了。
关于建筑与音乐的探讨一直没有终止过:“音乐是流动的建筑”、“建筑是凝固的音乐”。但究竟有多少人理解呢?恐怕不多。在建筑与音乐方面的书籍也有,比如王昀的《跨界设计——建筑与音乐》也讲到一些二者的关系。但对于有两种专业知识的人来说,其实看看目录就知道写得是否深入了。还有赵鑫珊的《音乐与建筑》,都是从表象或者感性上来讲二者联系。
建筑的音乐性不是指建筑能释放出乐音,也不特指音乐功能空间,而是指在构成上的类似。并不是说懂音乐就可以做建筑,懂建筑就可以搞音乐,这是两码事。主要是提供一种理论,对建筑可以进行定性分析,并在此理论基础上形成新的建筑作品。
那我先讲讲音乐的结构。以流行乐为例,它是在古典乐理论基础上形成的。一首流行乐曲往往由旋律、和弦结构组成。我们听到的歌词就是旋律线,伴奏就属于和弦结构。当然,节奏就属于乐曲的类型,特殊的和弦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乐曲的类型。那什么是作曲呢?就是写出和弦结构与旋律,这是主要结构。而编曲就是细化和弦结构与节奏,如果作曲相当于形成建筑空间,编曲就相当于装潢。
讲到这,也许有人(没学过音乐的人)会问,什么是和弦?简单说,乐曲离不开音阶,就是1234567。而和弦就是几个音按照一定音程关系组合在一起,也称之为复音(音程可以理解为音符数字之间的距离)。比如135就可以组成和弦。和弦可以形成一种音响效果,多个和弦连接在一起,就可以对特定的旋律起到烘托作用,一旦和弦有问题,旋律立马变味。
上面这段我已经尽量简化了,如果对于没学过音乐的人来讲,理解有难度的话,那实在。。。
再来讲讲建筑与音乐的对应关系:以下是大致的一种对应关系,是一种相对,不能绝对,否则真成了迂腐。仅仅是提供一种分析建筑的新型思路。
建筑功能——建筑的功能可以类比于音阶。建筑有很多功能组成,不同的建筑建筑功能组合是不同的,但是很多功能是重复的。比如多数建筑都需要卫生间、办公活休息的空间等等。在建筑中,特定的功能空间在不同的建筑类型的地位是不同的,比如厨房在餐饮建筑中处于很高的地位,而在医疗建筑中则属于次要地位。在音乐中,音的地位也如此。比如C调,主音是C,G是属音;而在G调中,C却是下属音,G成为了主音。
和空间——和空间可以类比于和弦。和空间就是由几种相互联系的功能组成的群组,相当于几种空间之和。比如餐厅与厨房可以看成一个和空间。和空间通过一定的秩序相互连接,形成了建筑的“骨骼结构”,属于理性体系。
空间线——空间线可以类比于旋律线。空间线就是在和空间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空间线性结构。空间线受和空间控制,是一种动态的空间感,属于感性体系。
建筑环境——建筑环境类比于和弦外音。环境在一些情况下是突出主体,或者形成特定氛围。和弦外音就是不属于和弦内的音,相当于建筑环境不属于建筑功能一样。建筑环境有时不属于建筑功能,但其与建筑功能的联系又相当紧密,有时候难以与建筑功能区别开来。这与和弦外音对和弦的作用是一样的。
建筑表观——建筑外观类比于节奏。音乐的呈现是通过一定的节奏来呈现的,比如摇滚、灵魂乐、布鲁斯。建筑的表观是建筑的“血肉组织”,应该包括建筑的细节、材质、色彩等,建筑的表观受和空间与空间线等控制。
建筑图纸——建筑图纸类比于乐谱。建筑图纸是建筑的记录,与乐谱一样。
建筑实施建造——类比于音乐的表达。好的音乐需要好的演奏家和歌手来表达,好的设计也需要好的施工建设。
建筑的群体——类比于交响乐,是否动听要看组织的是否合理。
建筑场所(氛围)——音乐创作时有特定假想的场所与氛围,这种氛围是特定的,不能轻易复制。就像动听的情歌在丧礼上播放会显得尴尬,建筑是同样的道理。建筑的这种氛围包括场所、光线、阴影等。
为什么说“音乐是流动的建筑”、“建筑是凝固的音乐”?因为音乐的表达是循序渐进式的,是一点点的流露,像连续的水滴。而建筑的作品往往以完整的形象呈现,看起来似乎是静止的。但对于建筑的体验,也就是空间线的体验其实也属于流动的,而且是一种交互式的。可见空间线对建筑的重要性。
接下来就该分析建筑了。建筑评论有史以来往往都是正面的话语,我感觉这是不对的。很多理论用来分析建筑,也都是符合几点,就全盘肯定了,这也是不理性的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情况呢,主要是因为建筑作品可以说成理性的,但对其评价又是感性的。而且建筑就摆在那,没有和它完全一样的建筑,因此又缺少可比性,因此建筑评论便是完全感性的,也没有标准。按照以上建筑与音乐的对应理论,以下几点绝对是评价建筑的关键:和空间的组织、空间线。
今天先讲到这吧。